地处江北区东端的五里坪,正呈现出一派百废待兴的景象,伴随着推土机隆隆的轰鸣声,管网铺设施工队伍正在紧张地进行施工作业。这片曾经丘陵起伏的庄稼地,现在的身份是重庆港城工业园区A区。不久,这里将入驻两个排名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海尔集团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7月8日,海尔正式握手重庆,在港城工业园圈地1440亩,投资28亿元,规划建设集研发、制造、物流、营销四大中心于一体的重庆海尔工业园,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150亿元。
无独有偶,就在8月16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抛来“绣球”,拟定在港城工业园投资1000万-1500万美元,建立半挂车、集装箱、专用车等物流装备生产基地。
一个是中国家电界公认的龙头老大,一个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海尔和中集尽管分处不同的行业,却几乎在同一时间把眼光都投向了重庆,投向港城工业园。他们的不约而同预示着一个崭新时期的到来———重庆,这个老工业基地,这个年轻的直辖市,正成为中国西部一颗耀眼的明珠,一方不断升温的热土。
偶然机会引来一个“500强”
谈起海尔来渝的起因,市经委主任吴冰的脸上忍不住露出兴奋的神情。
2004年9月的一天,吴冰办公室的电话传来一阵急促的铃声,“我们区政府一个工作人员昨天从海尔经销商那里偶然打听到一个消息”,电话是从江北区区长办公室打来的:“这两天,海尔正在重庆秘密考察!”
海尔,重庆,秘密考察———敏感的吴冰立刻意识到这个偶然的消息对重庆来说很可能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机会。随着江北区政府与海尔方面正式取得了联系,谜底终于揭晓。近三年来,海尔一直希望能在西部寻找一个合作对象,以完成海尔在国内的网点布局。经过反复的比较权衡,最终海尔将目标锁定在了重庆和成都这两座城市。
“海尔原本只是取道重庆,但一到重庆,之前的计划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吴冰告诉记者,海尔上个世纪90年代就曾有过在重庆布点的打算,但因种种因素,“两进三撤”,最后还是偃旗息鼓。这次入渝,从立体交通到道路条件,从楼盘布局到人居环境,重庆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巨大变化着实让他们刮目相看。再加上重庆绝佳的区位优势,在重庆投资建物流基地的想法开始在他们脑中有了雏形。
海尔秘密考察结束后,重庆方面趁热打铁,先后派人到青岛接洽。据吴冰介绍,仅他本人就去了三次,其他工作人员分批前往的次数更是难以计算。
与此同时,海尔也对重庆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其高层也多次来渝洽谈。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予以亲自接待,还站在企业的角度仔细地为他们分析交通、能源等实际问题。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近一年的调查、考证,海尔终于敲定落户重庆。更令人欣喜的是,海尔扩大了最初的计划,决定投资28亿元,建立一个综合性制造基地,将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彩电、洗衣机和热水器五大产品生产线全部投入,给整个招商划上了一个惊叹号。
在与海尔接触的同时,与另一家国内大企业中集的接洽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中集最开始只是来渝进行商业考察,”吴冰说:“市委书记黄镇东对此却非常重视,指示我们认真做好接待工作。”
作为一家物流装备企业,中集很看重一个城市的辐射力。不论是铁路运载能力、港口吞吐能力,还是相关的配套产业,重庆在西部都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在吴冰几次赴深圳后,中集在重庆建集装箱基地的构想最后也幸运地落到了港城工业园身上。
港城工业园招商部副部长严竞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接触中集的,他说:“企业有意向了仅仅只是一个好的开头,接下来他们会派人轮番到实地去考察、获取相关资料。”当时,他们招商部常常因为对方企业的一个要求,就通宵达旦地作市场分析报告。严竞很清楚,招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小的细节也能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的决策。也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效率,最终让中集顺利落户重庆,落户港城。
大企业引发大产业
汽摩打喷嚏,全市都感冒。用这句话来形容“一股独大”的重庆经济是再恰当不过了。
吴冰认为,培养具有相对优势的先导产业,使之成为重庆新的支柱产业,以取得重庆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他说:“海尔和中集不约而同落户重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重庆看到了希望,另一方面,重庆也在他们那里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潜力。”
重庆海尔工业园是海尔集团在国内的第12个、全球的第15个工业园区。与西部其他海尔工业园最大的不同在于,重庆海尔工业园不只是生产某一种或者几种产品的单功能制造基地,而是包括研发等核心功能的综合性制造基地。预计建成后其年销售收入可达150亿元,还将提供超过7000个就业岗位。
“不仅是每年150亿元的销售额,我们更看重的是海尔在国内乃至国际家电行业中的强大号召力。”吴冰说:“海尔来了,其整个产业链都会陆续跟进。另外,重庆原有的一些家电配套企业也可能借此机会焕发新生。这样,未来家电产业将有望成为重庆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一大看点。”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每年集装箱的生产数目占全球的40%。同时,在半挂车、专用车、登机桥等产品的生产上,中集在国内也具有不可小觑的优势。
“装备制造业一直是重庆的强项”,吴冰认为,重庆是长江中上游最大的港口,借助中集的力量,逐步形成以物流装备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其产品将辐射到整个西部。
大型企业的入驻还会给重庆带来更多无形的利益。一方面,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将会大大提升重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它们的到来还将提升重庆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投资重庆。
好环境引爆投资热
海尔、中集只是众多入渝企业中的冰山一角。近年来,美的、格力、汇丰、雅戈尔……陆续来渝抢滩。重庆,这方热土正在不断升温。
“重庆的区位优势对企业来说是最大的吸引力。”在与海尔和中集的具体接洽中,严竞感触颇深。重庆地处成渝经济带内核,东接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位置。目前重庆拥有8条铁路、8条高速公路以及天然黄金水道。到2010年,重庆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170万标箱,公路运输吞吐能力将达到30万标箱。
“除了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煤、天然气、电力资源也是吸引外地企业的重要因素。”吴冰总结道。重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使重庆的创业成本相对较低,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此外,重庆历史积淀了一批产业,关联企业一旦落户,很快就可以形成产业集群。
“除了硬环境优势,重庆的软环境也给来渝投资的企业很大信心。”吴冰一语道出另一个制胜关键。从市里到区县,招商引资都是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中集、海尔来重庆与黄镇东、黄奇帆等市领导的亲自关心分不开。”
来自市经委园区处的数据表明:2004年我市特色工业园区招商引资624项,入驻园区的企业累计1515户,96%为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就有15户。
海尔董事局副主席武克松来渝时曾说:“重庆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就与上海浦东开发那几年一样猛。”
工业能兴市。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挟重庆自身的优势,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重庆这方热土必将上演更加振奋人心的故事!